一、专业建设现状
(一) 专业建设的背景
会计事务专业历来是人才市场的热门专业,但实际上竞争却异常激烈。中职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数量虽多,但离企业实际用人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从市场行情看,目前会计行业人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普通会计人才供大于求,会计事务专业毕业生遭遇就业寒流; 另一方面真正具有国际性、专业性的高级人才又十分匮乏。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二) 专业建设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管理工具的应用,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会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鉴于此,加强我校会计事务专业建设,明确今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将对我国会计行业人才素质培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专业建设的基础
几年来,我们一直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明确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参加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以积累实践经验。截至现在,专职专业教师26人,均为本科学历;我校设有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实训基地有必备的设施设备,实训计算机84台、税务综合实训平台应用软件价值19.8万元、沙盘软件价值15.49万元、纳税实务平台应用软件价值15.8万元、其他计算机设备及软件56.7899万元;另我校计划购置计算机50台,电算化应用软件15万元。我校与好助手会计师事务所、欧龙钢管等单位有对口实习合作业务。
(四) 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会计事务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高质量实训项目有待加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会计事务专业虽然已具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但缺乏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基地,教学设施和设备比较陈旧,严重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有待更新,需要提高实训基地的模拟和仿真程度。从实用出发,挖掘需要开发的项目,通过开发具体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开发能力,提高学生研发和技术水平。这种能力是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所能达到的,也是用人单位急需的。
2.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们已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学团队,但仍缺乏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没有时间进行“充电”,制约了教师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念的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配套的专业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4.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索,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校企合作和定向培养,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特色,以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为重点,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的统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三、专业群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1.专业群建设思路
会计事务专业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以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为切入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基于会计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全面推进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 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群建设目标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目标。
会计事务专业重视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与其分析出纳、会计、审计、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投资理财等具体工作岗位的课程模块。会计事务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审计、税务和财经法规等方面基本知识;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手工会计操作技能;尤其注重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顶岗实训由专业教师在各校内外实训基地中统一安排,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在顶岗实习单位工作,实现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这种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的毕业生就业率有待提高。
(2)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目标。
在会计专业中,有《会计电算化实训》《手工会计实训》等课程推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先由教师设计一个虚拟企业,提供该企业某一年财务运作的仿真数据,让学生按照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真实要求,独立完成企业一年的全盘账务处理,提交符合企业做账要求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完整的财务资料。这种以任务驱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企业的账务处理有一个真实的体验,可以锻炼学生的会计工作能力。
(3)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改建、新建一批理念先进、功能多样、设备一流的会计职业岗位实训室群,形成一个仿真环境,建设一批能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对部分课程采取企业会计师授课模式,即将某专业某门关键课程或课程中的关键环节交由富有实践经验的外聘企业人员来讲课。如财务管理、就业指导等课程,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举办系列讲座,对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提高学生就业意识会有不错的效果,使教学直接与企业接轨。
(4)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建设目标。
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富有理想和使命感、重视自身努力与成长、适应社会与未来发展的学生,本专业教师将把职业道德贯穿于专业课堂,一方面讲解一些具体理论知识在实务处理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规划职业发展,锁定目标,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思想修养与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
(5)“教、学、做”有机融合制度建设目标。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授课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60%以上。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教学研究,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鼓励教师更多地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手工会计核算模拟》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等课程,全部在会计实训室完成,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做账实操训练,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做”于一体。 融“教、学、做”为一体,将会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完善考核考试的方法和内容,有利于知识灵活应用、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专业建设内容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假、暑假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使用,积极推荐和放手让他们大胆参与校内外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不断锻炼提高他们。
2.广开校门向外界吸引人才。学校应择优聘用原企业退休或在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会计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兼职教师由于有专业实践技能的专长,有利于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结构的构建,是职教 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校本教研,引领教师走进课程改革探究领域
精心策划教研活动,使活动成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主阵地,每次活动都能解决一两个问题,使教研活动富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精心组织教研活动,按照学校制定的教研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所有专兼职教师都必须参加教研活动,并严格考勤,以使教研活动得到有力开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周课时安排上要加大专业课程课时,与文化课达到1:1的比例,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在校学习时间上要求学生在校至少两 年半,第三学年上学期专门用于专业实践,以保证学生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切实起到效果。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校内手工模拟实验室增添必要的设施,如小键盘和板凳的配备要达到一个大班的规模,税务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设置专用的网络线路、装载运行良好的紧跟时代的实训软件,如厦门科云税务、河北慧网会计电算化等实用软件。强化校企合作,加大实习实训管理力度,从而培养优质的中职会计毕业生。
(五)专业特色建设
一方面,目前我校已有多名具有双师资格的专职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我们拟以主干课程为主导,以行业实际要求为主要内容来编写实操性更强的教材,根据会计职业具体运作过程建立模块化的教材体系,从而使学生“所学”在毕业后马上就能有“所用”。
另一方面,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引导学生考取适合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根据会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调整现有教学计划,实现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例如《会计专业资格认证考试》《会计电算化初级、中级认证考试》《管理信息化工程师考试》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积极推行“双证” ,使学生具有多种技能鉴定与考试认证资格。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上。